2025年多位肿瘤顶尖专家当选两院院士名单,肿瘤防治领域成果斐然
微信号:18768497141添加管理微信进病友群☝
已有10w+患友交流讨论❤
复制微信号
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7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此次增选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优中选优”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顶尖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与布局。
在备受瞩目的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领域,两院共新增选21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13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增选8人。他们的当选,标志着我国在应对重大疾病挑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科研与临床实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13名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增选8名

肿瘤防治领域成果斐然, 多位顶尖专家当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增选中,肿瘤防治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批长期深耕于肿瘤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顶尖科学家当选院士,他们的工作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早期诊断到创新疗法的全链条,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为肿瘤相关领域新院士的详细介绍: 周俭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俭,1967年生,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胆肿瘤外科教授,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主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他从事肝胆肿瘤研究34年,发明3项国际首例创新术式,主刀亚洲首例ALPPS术,建成单中心国际最大的原发性肝癌ALPPS队列;参与创建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大幅提高极早期肝癌检出率,助力我国肝癌早诊早治。因成绩突出,《柳叶刀》杂志特邀其担任全球肝癌防治委员会首席牵头人,制订“全球肝癌防治策略与十大行动方案”,这是该杂志创刊202年来首次由中国学者主导制订针对全球性疾病的重大报告。 徐瑞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瑞华,1967年2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建立了结直肠癌诊治新体系,使我国肠癌精准诊治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了上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范式,达国际领先水平;牵头负责了多个国产创新药临床研究,推动这些创新药物在我国上市,解决新药“卡脖子”问题,间接产生的价值超百亿元。 房静远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房静远,1961年12月生,曾担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多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和仁济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三十余年,在胃肠癌发生预警、早诊和预防及综合治疗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开创性地发现了分析肠菌可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和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胃肠癌的作用并被写入临床指南,系统地阐明了肠微生态等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季加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加孚,1959年12月生,曾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他长期聚焦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前沿研究,主导创立以外科为核心的胃癌综合诊疗体系,通过系列原创性研究确立胃癌诊断及治疗多项国际新标准。通过创建胃癌精准外科新体系,确立胃癌围术期综合治疗新模式,制定胃癌免疫治疗新策略,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生存。 曾木圣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木圣,1967年生,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研究协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肿瘤免疫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2024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鼻咽癌国际会议主席。 他长期专注于Epstein-Barr(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是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EB病毒研究领军学者。他首次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以及B细胞和上皮细胞通用受体,提出多受体序贯协同介导EB病毒跨细胞感染新理论,建立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并成功转让给国内龙头企业。其研究为从源头阻断EB病毒感染和预防EB病毒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并指导EB病毒体系化新型疫苗的研发。 蔡秀军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秀军,1963年11月生,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长期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擅长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等疾病的诊治,在微创外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拥有多项创新性技术研究和发明,在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上实现国际国内首创。 他主持制定了首个中国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创建了中国腹腔镜肝脏外科学院等。2021年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微创医学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蔡秀军曾获第四届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医疗管理奖(现更名为“医疗创新奖”)。
致每一位抗癌勇士: 科学在进步,希望在前方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人。此次多位肿瘤领域专家的当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攻克癌症这一重大民生难题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布局。 国家对肿瘤防治领域的前沿投入正持续转化为丰硕成果。近日,2025年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显示,国内共有120位肿瘤学家入选,相较于2024年增加23位,增幅超过20%,这标志着中国智慧在国际抗癌战场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坚信,随着这批新晋院士及其团队在科研与临床一线持续深耕,必将引领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早日攻克癌症、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注入磅礴动力。 科学的进步或许无声,但希望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期待,并坚信,在这些领军人才的带领下,每一次科研突破都能更快地抵达您的身边,化为照亮生命的前路之光!
来源:安健小屋已授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