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有哪些副作用?如何应对,十大高频问题一次讲清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免疫治...
为什么有些患者对免疫药无效?免疫治疗耐药性揭秘!
微信号:18768497141添加管理微信进病友群☝
已有10W+患友交流讨论❤
复制微信号
免疫治疗,被誉为对抗癌症的“革命性武器”,它激活了人体自身的T细胞去攻击肿瘤,让许多晚期患者重获新生。
但是,临床上60%以上的病人在初次治疗有效后会逐渐耐药,最终造成药物的失效。“耐药性”如同一座大山,阻碍着疗效的扩大。
免疫治疗的耐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基因突变,肿瘤微环境等。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盘点一下,揭开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面纱。

一、 耐药基因浮出水面:哈佛团队的大样本证据
近期,由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布列根妇女医院等顶级中心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获得性耐药最详尽的基因组图谱。
这项基于700余例患者队列的研究,精心挑选了82例治疗前后均有活检样本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在超过1/4(27.8%)的获得性耐药肺癌患者中,检出了可能导致耐药的基因突变,如STK11、B2M、KEAP1及JAK1/2的功能丧失性突变,且这些突变并不见于对照组患者;而在免疫表型特点方面,获得性耐药患者表现为肿瘤内浸润淋巴细胞,如CD3e+/CD8a+ T细胞显著减少,且癌细胞与T细胞距离明显拉开,HLA-I类分子表达也大幅下降。
这些基因是如何“助纣为虐”的?
STK11/KEAP1突变:
它们会塑造一个抑制免疫的“冷肿瘤”微环境,让杀伤性T细胞难以进入和发挥作用。若同时伴有KRAS突变,耐药情况会更严重。
B2M突变:
该基因是HLA-I类分子正常组装和呈递抗原所必需的。它的失活,相当于让癌细胞撕掉了“通缉令”,使得T细胞无法识别并攻击它们。哈佛研究也证实,耐药患者肿瘤的HLA-I类分子表达大幅下降。
JAK1/2突变:
这两个基因是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关键“门神”。它们的突变会导致癌细胞对干扰素信号不敏感,从而逃避干扰素驱动的免疫杀伤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既往的一些发现,还突出了JAK1/2 这一相对新颖的耐药机制,并强调了获得性耐药背后机制的高度异质性。
二、 肿瘤微环境的“同谋”:免疫细胞浸润减少与物理屏障
耐药不仅仅是癌细胞自身的基因变化,其周围的“帮凶”——肿瘤微环境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近日,同济大学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重磅研究,利用前沿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技术,精准破解了非小细胞肺癌对免疫化疗耐药的“城墙”构造。
研究发现,在治疗无效的患者肿瘤中,两种关键细胞在肿瘤边界形成了坚固的“物理屏障”:
COL11A1+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s) 大量积聚,像“建筑工人”一样分泌物质,形成致密基质。
SPP1+ 巨噬细胞 则像“监工”,与CAFs协同作用,共同阻挡杀伤性T细胞进入肿瘤核心,导致免疫治疗失败。
此外,研究还指出三级淋巴结构 (TLSs) 的成熟状态至关重要:活化的TLSs预示着良好疗效,而衰退的TLSs则与耐药相关。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克服耐药的新方向:未来,通过靶向这道由CAFs和巨噬细胞构筑的屏障,或将能“疏通”道路,帮助T细胞成功抵达战场,从而逆转耐药,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三、 破解之道:多管齐下,克服耐药
面对如此复杂的耐药机制,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1、联合治疗,多路进攻:
免疫+化疗:化疗能杀死部分癌细胞,暴露更多抗原,“唤醒”免疫系统,改变免疫微环境。
免疫+抗血管药物:改善肿瘤内部扭曲的血管结构,促进免疫细胞浸润。
免疫+免疫:如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或靶向TIGIT、LAG-3等新靶点的免疫药物,多角度解除免疫抑制。
2、精准检测,提前预判:
在治疗前和治疗中,通过基因检测监测PD-L1、TMB以及上述耐药基因的状态,有助于预测疗效和及早发现耐药苗头,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瞄准新靶点,逆转耐药:
针对JAK/STAT通路、COL11A1+ CAFs、SPP1信号等新发现的机制,开发新型药物,旨在“拆除”癌细胞的防护罩,逆转耐药状态。
调节肠道菌群、靶向RIG-I、STING等先天免疫通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旨在重新“点燃”免疫反应。
2024年的这些突破性研究,让我们对肺癌免疫治疗耐药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未来,克服耐药必将是一场“个体化”的战争。通过对每位患者耐药机制的精准剖析,组合不同的治疗武器,我们有望将免疫治疗的效力持续得更久,让更多肺癌患者的“生命奇迹”得以延续。
标签: 免疫治疗耐药后怎么办 肿瘤免疫逃逸 免疫治疗 耐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