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CSCO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子宫内膜癌概述与筛查

添加管理微信进病友群☝
已有10W+患友交流讨论❤
复制微信号
子宫内膜癌概述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美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和肥胖率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或趋于稳定,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南非和部分亚洲国家增长最快。2022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420242例死亡病例97704例。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0-2018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每年显著增加3.3%,死亡率呈现平稳状态。2018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56/10万,占女性全部症发病的3.9%,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7.9%,死亡率为2.66/10万,占女性全部癌症死亡的2.1%,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1.1%
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0~54岁[4],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约70%的子宫内膜癌发现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5%。但仍有10%~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20%[2,5]。研究表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癌肉瘤、透明细胞癌诊断时晚期患者占比分别为8.8%、38.9%、48.2%、44.3%、33.1%[5]。因此,通过有效的筛查方法来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激素和免疫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特征将子宫内膜癌进行分子分型,以指导临床诊疗。这一基于分子遗传特征的个体化精准治疗,革新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为免疫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通过结合国内外指南及研究结果,制定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无症状人群的子宫内膜癌筛查
【注释】
a 普通人群(无上述风险的人群)不推荐进行常规的子宫内膜癌筛查。
b 在绝经后女性中,经阴道超声(内膜厚度 ≤4mm)对子宫内膜癌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9%以上。但在绝经前女性中经阴道超声预测价值较低,不建议单独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5,19-20]
c 推荐进行经阴道超声联合脱落细胞学或微量组织病理检查的联合筛查方案。
d 确诊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的女性建议进行遗传咨询,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包括进行预防性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e 当超声发现子宫内膜异常时,建议行盆腔磁P共振成像(MRI)检查进一步评估。
f 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标签: 子宫内膜癌概述 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2025版 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 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浆液性癌 子宫癌肉瘤 子宫透明细胞癌 子宫内膜癌筛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